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4月 2024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中医药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满足民众健康需求,使中医药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和服务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5848vip威尼斯电子游戏的责任与使命。 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第一,保持中医药优势与特色,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是“守正创新”的核心。第二,应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特别是以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为核心的诊疗模式,“天人合一”“形神统一”“脏腑和调”的整体思维,“生、长、壮、老、已”的动态生命观,“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动态平衡观,以及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注重发掘中医古籍文献精华,深化基于人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临床研究,不断丰富中医理论与实践,是“守正创新”的关键。第三,发挥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用,注重人“象”与“道”的把握和“证”与“术”的综合应用,司外揣内、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有效实现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的,是“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第四,坚持中西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精准医疗与整体思维结合的诊疗模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宝库财富,是“守正创新”的有效途径。第五,致力营造珍惜、热爱、享受与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有效服务民众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周期、颐养天年是“守正创新”的根基。 如何促进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当利用好丰富的中医药非遗资源,完善中医药非遗保护生态系统,激发中医药非遗生机和活力,不断拓宽中医药非遗服务领域。中医药非遗资源包含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针灸、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中医正骨疗法、中医养生,以及藏、蒙、维吾尔、傣、回、壮、畲、瑶、苗、侗、彝、布依、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医药代表性项目,能够适应与满足民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非遗与养生、养老、康养与生活、旅游融合,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修身养性、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有效提高健康人群的数量与质量。 通过康养、文化与旅游等形式展现中医药非遗的深刻内涵,提高中医药非遗的可见度、应用率与影响力,增强中医药非遗传承实践活力,实现中医药非遗有效传承、传播与转化利用,为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其次,要注重中医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加强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培养,推进建立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队伍,确保中医药非遗代代相传,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建设一批具备良好条件、管理规范的中医药非遗传承工作站,整理、挖掘、继承、推广中医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与技术专长,构建有效传承与推广机制与模式,培养一批学术领先、医(技)术精湛、品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建设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与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队伍。 再次,打造中医药非遗特色品牌,满足民众多元健康需求。随着“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非遗的独特优势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和重视。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医药深度介入疫情预防、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为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开发具有中医药非遗特色的中医药康养、旅游品牌,中医药文化体验与康养旅游、中医药会展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中医药非遗康养旅游示范区、精品线路、特色小镇(街区),汇集一批中医药非遗保健品、化妆品、保健器械等旅游商品,创作一批有中医药文化内涵、有中医药非遗特色、有中国风情的文化创意产品,提供高端医疗、中医保健、康复疗养、商品消费、养老服务、中药植物园、制药过程参观等特色旅游项目,实现中医、中药、养生、药膳、种植、采摘、观光、拓展、度假等广泛融合。总之,深度挖掘中医药非遗产业链各板块内容,构建多渠道、宽领域、多形式、高层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中医药非遗旅游新格局。 最后,发挥中医药非遗优势作用,服务人类健康,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思维。要以满足健康需求为导向,练好“内功”,扬长补短,着力培养医德高尚、临床能力强、科研水平高、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海外中医药服务基地,让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非遗成果与优质服务,提高人类健康的质量和水平,以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医药非遗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推动中医药非遗服务人类健康,有利于海外民众深入体验中医药智慧与实践魅力,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洪欣,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中医药委员会会长)...

“减油”是“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减油”,快来看看你还有哪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动物油没有植物油健康最好不要吃? 烹调油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常见的植物油包括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橄榄油等;常见的动物油包括猪油、牛油、羊油等。 植物油和动物油最大的区别在于,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可能增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选择植物油还是动物油,关键要看个人日常膳食组成。如果平时吃猪肉、牛肉、羊肉比较多,建议烹调油尽量选择植物油;如果平时素食比较多,也可以适量使用动物油烹饪。 特别注意,要减少加工零食和油炸香脆食品摄入,常温下“脆”和“起酥”的食品如薯条、土豆片、饼干、蛋糕、加工肉制品,可能由棕榈油等制作。 油炸食品风味虽好,但是高温油炸会导致营养素损失、产生致癌物、难以消化、影响智力,增加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偶尔品尝一下,但不能经常吃,而且一次不宜吃得太多,吃完后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或纤维素的新鲜水果、蔬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日常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应控制在总脂肪摄入量的10%以下。 误区二,食用油只提供能量吃的量应该越少越好?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食用油除了提供能量,还有其他营养功能。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维生素E、植物固醇。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约占食用油的99%以上,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甘油三酯是甘油(约10%)和脂肪酸(约90%)组成的。脂肪酸种类很多,不同品种植物油脂肪酸种类和含量不同,营养也不相同,有些脂肪酸是人体必不可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如亚油酸和α-亚麻酸,主要从植物油中摄入。 植物油不仅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在烹调中赋予食物特殊的色、香、味,增进食欲,增强饱腹感,节省蛋白质,适量摄入能够满足生理需要,促进维生素A、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利用,对维持人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烹调油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而应该适量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的食用量是每人每天25-30克。 误区三,反式脂肪酸不好一点都不能吃吗? 脂肪酸包括顺式和反式两类,反式脂肪酸有三个来源: 1.来源于天然食物,如牛羊的肉、脂肪、乳和乳制品,植物油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2.植物油氢化和精炼过程中会产生。 3.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常用植物油的脂肪酸大多属于顺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摄入过量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的风险,但是一点也不吃几乎做不到,因为牛羊肉和奶制品及植物油中都有。 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2克。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有几个小窍门: 1.烹饪过程中控制食用油的使用量,避免油温过高和反复油炸煎炒。 2.购买包装食品注意看营养标签,尽量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含量低的食物。 (来源:北京青年报文/张银娥宁夏疾控中心)...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